科研处
 首页 | 组织机构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风建设 | 学术活动 | 知识产权 | 办事流程 | 管理办法 | 表格下载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转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通知
2007-07-02 10:48   科研处   (点击: )
关于转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通知
各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
      现将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转发给你们,请你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紧紧围绕《纲要》开展科研工作,为九江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科研处
                                                                                          2007年7月2日
关于实施九江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2007年6月7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紧紧抓住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九江市2006—2020年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九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努力建设创新型九江,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

    1、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新阶段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九江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任重道远,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九江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基点,把科技创新作为建设新九江的根本动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江西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建设创新型九江作为未来十五年的大事抓紧抓好,力争到2020年使我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2、建设创新型九江,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置于推进“四个打造”、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能源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科技竞争,不但是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竞争的焦点。目前,我市科技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力,但提高科技总体水平,增强支撑引领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培植优秀人才,改善科研条件,搞活科技体制等任务艰巨,潜力巨大。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科学技术置于推进九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先地位。
    3、建设创新型九江,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速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九江,推动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进程,是九江的当务之急。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

    二、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

    4、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我市根据国家、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对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颁发了《九江市2006—2020年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市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施《规划纲要》必须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自主创新主要道路,以应用领域为主体,将科技应用作为基本取向,围绕应用领域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九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有力的科技支撑。
    5、为了力争早日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我市2006—2020年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地位、全国中等水平,新材料、新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行列,初步实现创新型九江战略目标。全市研究、试验和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全年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6、今后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现代农业以推广应用农业综合技术为重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先进制造业围绕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汽车工业、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玻璃纤维等支柱产业,重点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若干关键技术。人口科学、生态建设和环境安全方面,解决一批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技术嫁接、引进与应用研究要结合我市已有较多积累的优势,着重开展以实用性为主的研究,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具有公益性、带动性、前瞻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

    7、提升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汽车工业、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玻璃纤维等产业,坚持技术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支持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进工业流程标准化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新兴产业,开发一批技术先进、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引领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高效种养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速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农业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实施粮食丰产、星火富民等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加强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有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加速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进程。
    9、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一核二带三城九镇”的城市发展格局,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新九江,开展保护和利用九江独特山水资源的技术研究开发,实施山江湖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加强防治农村恶劣环境技术研究,特别是保护土壤环境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治特别是突发疫病的预警技术研究,支持和鼓励填补九江空白的医疗技术开发、应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测技术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技术的研究应用。
    10、集中优势力量,着力实施在推进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科技专项。按照(纲要)部署,主攻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重点工业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着力实施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科技工程,着力实施现代旅游业服务科技工程,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有力地支撑“四个打造”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

    四、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11、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成果,对经认定的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源的引导作用。重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重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建立健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着力发展一批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初步形成适应自主创新要求,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监测指标评价体系。
    1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要在建立健全新体制、新机制上下功夫,加大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逐步实现一批稳定服务于政府目标的重点公益研究基地,形成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加快推动科研院所资源优化整合,集聚力量做大做强,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加强各级科研所研发能力建设,做到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按照效率优先原则,鼓励和支持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1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特别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职能,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建立市级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县级知识产权工作机构,统筹协调知识产权工作。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今后,市本级设立专利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专利专项资金。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将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政府重大工程、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要求和评估指标,将专利的形成、拥有和管理建设,作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的设立、认定和评价的重要条件,将专利发明创造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14、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对外科技合作的主动性、广泛性和实效性,广辟合作领域,广纳国内外先进成果和优秀人才,大力提升科技合作水平。全面开放科技市场,全面推进市与市合作、市与国内外企业、院所科技合作,吸引国内外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公司来浔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创业。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国内外科技资源“引得来”、“留得住”。

    五、着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智力保障

    15、完善人才政策导向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应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下决心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科学技术应用人才。人才培养要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实施“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千百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引进要从以政策优待向注重构造创业创新平台转变,坚持引智与引项目并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突出以事业留人。要以九江支柱产业和新兴行业为载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及科技园区等技术高地为依托,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业的平台。
    16、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潜力。设立市级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以培养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科技人才为目标,选择我市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强力资助和扶持。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和人才奖励力度,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现行的奖励数量和金额。

    六、大力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增强自主创新物质保障

    17、统筹资源配置,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之间科技合作力度,充分利用省内外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条件平台、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实验、观测基地。要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启动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在我市设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18、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制度,提高共享水平。创新各类科技条件平台运行机制,成立科技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能,制订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设施的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制度,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
    19、加快科技开发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二次创业”。加快国家、省级产业基地申报和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以及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园区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园区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机制,形成竞争优势。促进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加速发展,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和科技要素的综合集成,增强特色产业基地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七、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经济保障

    20、切实增强政府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资源,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市、县(市、区)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市本级财政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应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安排,县(市、区)应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安排,人均财政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至少不低于50万元。要着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监管,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追踪问效体系机制,体现财政科技投入最大效益化。
    21、创新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确保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严格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标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核实行技术开发投入一票否决制,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且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大的企业,政府可用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其技术开发活动,国家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1.5%且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其当年技术开发实际支出额,考核时可视同利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融资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税收激励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科技投入。

    八、高度重视科普和基层科技工作,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

    22、重视和加强科普工作,强化全社会创新意识。着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考核奖励制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宣传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形成尊重创造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科普宣传阵地作用,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举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活动和事业,新建和完善一批科普基地及其设施。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23、重视县(市、区)科技工作,增强基层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培育、壮大具有带动作用和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运用科技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县(市、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面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用技术转移,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服务农民,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创新创业。

    九、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4、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切实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抓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点任务,亲自协调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强化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工作职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使其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
    25、切实加强协调配合,保障配套政策落实到位。为保证《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切实保障配套政策落到实处。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本职,加强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自主创新提供优良的政务环境。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本决定贯彻落实到位。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