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首页 | 组织机构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风建设 | 学术活动 | 知识产权 | 办事流程 | 管理办法 | 表格下载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下发《九江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2005-04-08 15:09   科研处   (点击: )
各院(系)、各相关部门:
      现将科研处起草的《九江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发给你们,请组织你单位教工认真探讨,广泛征求意见,并于4月22日前将单位意见书面反馈至科研处办公室。
    《九江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的具体内容,已在校园网“学术研究”栏目(/xsyj/index2.asp)中的最新通知中发布,也欢迎广大教职工发表意见,并直接发送至ypjjtu@163.com。
 
附件:《九江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6-2010)(征求意见稿)》
                                           
 
                                                                                                                                                                                                        
                        九江学院科研发展规划(2006-2010)
(征求意见稿)
     2006-2010年是我校争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我校科研工作承担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办学实力,为九江市乃至江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为了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根据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本着切实可行、突出重点的原则,特制订《九江学院2006-2010年科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我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为把我校建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校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2、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教师面向市场,面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树立“科研强校”、“科研兴校”的思想。把科研工作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把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教师成长、学科建设、本科评估、职称聘任结合起来。
4、增强创新意识,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发挥集成优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二、发展目标
    2006--2010年,我校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科教兴赣战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提高科研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争在若干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我校科研综合水平。
   1、基本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科研创新体系。以教师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机构等科研创新基地为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研究与开发,咨询与服务和高级人才培养的科研服务体系。
    2、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有较大提高。在一定科研成果数量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的水平和档次,争取多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2006-2010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年平均增加25%(04年为100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收录和《新华文摘》转摘的成果数量逐年上升;出版学术专著20-30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争取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等高级别奖励。
    3、师资队伍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到2010年,我校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的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数的70%;有5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名左右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4、科研投入保持逐年增长。争取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到2010年,我校研究与发展人员人均科研经费达到或接近全省高校平均水平。
    5、科研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到2010年底,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增加到50-60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3-5个;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各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3-5个;省级重点学科从现有2个发展到6-8个;校科研机构由04年的19个发展到40个。
    6、科研课题立项实现较大突破。到2010年,力争获得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每年获得3-5项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项左右省厅级项目和市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数目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7、产学研相结合有起色。逐步成为以九江地区为重点,辐射省内以及邻省(安徽、湖北)周边地区的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中心,使学校科技创收从无到有,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又一来源。
    8、应用与对策性研究见成效。2006-2010年,充分发挥我校“思想库”和“人才库”的优势,逐步确立我校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大决策中的“智囊团”地位。
    三、主要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支持科研工作
从2006年开始,学校科研专项经费投入平均不少于100万元/年。科研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资助校级课题。选择一批科研基础较好,选题有创新,有培养前途的科研骨干给予资助,并作为科研启动经费,为进一步申报高层次(国家、省级)项目作前期准备。
    (2)高层次项目的配套资金。学校将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提供必要的配套资金,以保证项目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3)设立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基金。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提供出版经费支持。
    (4)设立重点科研基地委托项目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机构、优质课程组等开展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层次创造条件。
    (5)设立学术交流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优秀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外单位开展合作研究,以稳定和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工作水平。
    2、完善和强化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1)加大奖励力度,强化精品意识。对符合《九江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成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2)对科研骨干实行倾斜政策。对承担高层次、大项目者,通过科研工作量折算教学工作量等形式,为科研骨干提供必要的研究时间,并根据需要提供人员、场地、设备、仪器等支持,鼓励他们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3)改变单纯以专业职务聘任为科研动力的状况,把科研工作与年度业绩考核、晋级升职、评优评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挂钩;每年表彰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努力形成研究特色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学校将遴选出几个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校级科研课题或横向开发性项目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为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根据现有学科和人才的优势,遴选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对于重点建设实验室、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学校将予以重点建设,使之逐步达到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学科的要求,形成我校的特色。
    (1)重点建设实验室(待讨论):数控加工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结构力学实验室、医学科研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
    (2)重点建设学科(待讨论):化学工程与工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植物学、材料工程、有机化学、古代文学、机械工程、岩土工程学、病理学等。
    (3)重点研究方向(待讨论):邓小平理论研究、古籍整理、九江地域文化、会计学、旅游经济、外语翻译、医学教育、师范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医学组织材料、先进材料、稀土发光材料性能和功能材料制备、植物分子生物学、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及应用、污水处理等。
学校还将在批准设立的研究机构中,遴选重点研究机构,在人员、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使之成为代表我校学术水平的科研骨干力量。
    4、培养科研队伍,为科研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做好我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在科研基金、科研条件、工资待遇、去国内外进修与交流、访学深造等方面,在政策上对他们进行倾斜。
    (2)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经受锻炼,形成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成长的机制。通过实行“一带一”的科研导师制,提倡和鼓励骨干教师吸收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探索。  
    (3)采用多种形式从国内外聘请已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帮助我校提高科研水平。
    (4)学校将有组织、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和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讲座,以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5、抓紧推进科研工作的主线,做好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
    (1)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争取各种纵向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培养和选拔高水平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的载体。学校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去争取项目、建好基地、培养人才、多出成果。
    (2)创造条件申报高层次项目。要在总结过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凝聚科技力量,创造条件,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社会科学规划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它重大(点)项目。
    (3)增强课题培育意识,积极引导以项目为纽带的科研团队,加强对课题的预策划工作,改变科研活动个体化、科研项目小型化、研究方向分散化的局面。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与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形成自身的科研特色。
    (4)提高项目申报的中标率。要根据近几年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对研究项目申报的要求和时间规定,提前做好申报前的准备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论证、指导,集思广益,不断修改,调整完善,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
    (5)抓好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落实。要在项目立项后,加强阶段性研究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和保证项目高质量地完成。
    6、加强横向联系,转变观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1)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现有人才、设备的作用,积极开发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为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科研管理部门要走出校门,经常与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加强横向联系,了解并掌握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加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拓宽获取科研课题和经费的渠道,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评价体系。对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与基础研究成果一样进行奖励,并作为晋升职称的成果予以确认。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研处 版权所有